全能广告:吸引大众注意的广告都有什么特点?
2020-07-23 16:36|
发布者: admin|
查看: |
评论: 0
如今广告无处不在,无孔不入,虽然大多数广告投放我们转眼就忘了,但总有一些广告能吸引大众注意,这些广告都有什么特点?
真正要好好考虑的,是“如何使高效的营销成为常态”?
这里,全能广告小编结合一些实际情况,谈谈“广告学”。
01 广告可以是高明的浪费
央视市场研究(CTR)发布的《2019中国广告市场趋势》显示:2019年增加预算的广告主创10年新低,2018年广告从业者增幅6年最高,国内传统广告市场容纳了将近560万广告人、5万家代理公司,年营业额逼近8000亿。
可是,传统广告行业的认知能力和解决方案几乎没怎么变过。在我看来,广告策略的核心价值就两个,要么“引爆客户心理势能”,要么“广告精准投放触达客户心智”,但多数广告公司的操作策略是其中一个效果也没实现。
02 “广告工厂”正在败给“广告机台”
有段时间,很多公司硬是将广告做成了工业品。
什么意思呢?就是标准化的东西,批量生产。
“广告工厂”,主要优势是覆盖面大。不过,凡是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都有一个弱点——难以“精准广告投放触达用户心智”。
在移动互联和AI时代,内容正在趋向“定制”。
雅虎、新浪出现之初,新闻资讯被互联网化了,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资讯内容;
新浪微博诞生,创造内容的门槛大大降低,人人都可以从事“媒体事业”;
微信诞生,人们开始通过朋友圈、订阅号传播自己认为最相关的信息,媒体走向圈层化、社群化;
今日头条创立以后,完全以个性化的信息推荐,充分展示了集体学习的人工智能,出现了信息推荐的引擎。
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进化迭代,几乎将所有人的注意力“完全切碎”,任何时候,每个人选取的“信息资讯组合”完全不一样。
在这一大趋势下,突破营销瓶颈的最佳解决方案出现——智能化推荐。
以用户的兴趣标签,“智能”呈现不同用户感兴趣的各种内容,对应合适的广告信息和产品品牌。
过去,广告公司的人特别累,因为从创意策划到媒体投放都依靠人来实现,服务的质量与人的能力高度相关。现今,数据算法让广告的业务模式更加标准化,只用系统进行广告投放匹配+数据分析即可,这是典型的“广告机台”。
“广告机台”正在替代“广告工厂”,逐渐摆脱了依靠人来进行内容策划,再寻找媒体投放的非标准化服务模式。人力成本空前降低,业务可以快速复制。
03 红人营销崛起:从智能化到人性化
今日头条的全面崛起,引爆了“机器算法打败广告公司”的行业焦虑。
其实,都完全没有抓住重点。
今日头条的厉害之处,在于开创了针对用户习惯的“千人千面”平台。这意味着两大改变:
1.以前核心媒体的广告位置不再是稀缺资源,最重要是广告匹配的有效、精准,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是一样的内容,而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;
2.新型广告公司的主要工作,是尽量去评估各种广告资源、内容的流量性质,想方设法进行精准匹配。可是,你我作为普通用户的角度思考,这种精准匹配内容是否总能使人感到舒服?
但是今日头条的内容匹配,只能针对前两个比较浅的层次。而认知的广度、深度,却是机器算法匹配不了的。也可以说,机器算法再强,也缺乏人性化。
红人营销的持续崛起,正好填补了机器算法的“人性化空白”。
一个产品具备的价值属性越多,其口碑和收入就越高。红人营销的真正亮点,在于情感属性和生活方式属性。
在现在,网络红人作为一个独特的“影响力群体”,对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引领,甚至已经超过传统明星。
他们是不需要专业包装,不需要星探,和粉丝、消费者距离更近,粉丝几乎不会觉得跟你有所不同。这种情感、生活方式的共振,带来的营销能量是不可估量的。
红人节点的最大作用,就是价值感的输出,内容中渗透了情感连接和生活方式引导,给用户带来幸福感。
时代如何改变,营销本质不变。 深圳全能广告13年广告投放公司,凭借自身数量庞大、质量优秀的网络+线下广告资源,为客户进行全方位推广,以及品牌塑造,新产品推广得以获得更多关注,推广之后进行一系列的品牌维护和完整的网络营销策划方案,使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信息得到快速释放。